在Intel推出酷睿架构后,不断向业界强调Tick-Tock的开发模式,即在Intel今后的开发过程中每两年更新一次制程每两年更新一次架构并穿插更替,在Tick年更新CPU的制造工艺,在Tock年更新CPU的架构。例如,2007年便是Tick年代来了45nm工艺,而Tock年是Tock年带来Nehalem的全新架构。
庞思立先生在Intel工作20余年,现在身为高级院士的他在回顾20多年来的Intel里程碑式进步时,他表示仍好像近在眼前。也许TickTock在这两年对Intel所有人员影响都十分深刻,我们的谈话也非常容易的走上了TickTock的节奏中。
庞思立先生谈到:“其实谈到回顾这20年,有很多里程碑式的技术进步,因为这个行业发展非常快,所以我回顾这些事情好象发生在昨天。这里面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其实当我们推出一个新处理器的时候,好多年前我们推出32bit处理器(1985年,32bit的英特尔386微处理器问世,包括27.5万个晶体管,也是1.5微米制程技术。),并没有在32bit处理器跑很多的应用,五年之后才跑这么多应用。所以关键是你如何支撑新旧技术交替之间的转折期。
Intel 80286处理器,1.5微米制程技术
在这里我们会看到当我们推出一个新的处理器架构,都要对他们进行一个验证。对个人用户而言,他们所关心的,我拿到的新处理器是否能让我的应用跑得更快,所以我们做新的处理器架构的时候,通常测试一些码,都是有十到二十年历史。谈到处理器架构,很重要的一个就是制程工程师辛勤努力工作,更重要的是推动摩尔定律的作用。他们在晶体管方面研发方面不光追求速度,还要追求能耗比例。所以我们不断在制程技术上进行创新,才可以推动处理器架构的创新。
我还记得我加入英特尔所参与第一个PC主板研发是386。当时这个主板成本是2000美金,我们现在做超级计算机主板研发的时候,能力是高于386,成本已经有很大的降低。所以制程技术和架构技术是相互推动的,尤其是制程技术推动了微处理架构的发展。”
我们可以发现,在CPU近20多年的发展中,架构更新和制程更新一直作为CPU发展的两个重要部分同步展开。虽然在386,或者Pentium的年代这两步的节奏没有今天这么快,但TickTock的雏形是现有CPU发展模型所早已决定的。由于近年来互联网的兴起以及信息爆炸,用户对各种信息处理需求大大增加,而他们因此得到的受益也比以往更为真切和必要。我们相信,正式这种对信息全方位需求的火爆增长,让Intel今天的TickTock节奏被定在每年一次的速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