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
从产品命名为Phenom II X6来看,AMD的六核处理器继续延用了K10.5微架构(即Stars)的命名方式,比如目前主流的K10.5微架构四核CPU被称之为Phenom II X4,Phenom II X6同样是采用了K10.5微架构,只是在原来四核基础上简单的规模扩充,这是一种最原始提升产品性能的方式。
Phenom II X6的核心研发代号为Thuban,其原意为天龙座的一颗星,正好与Phenom II X4的研发代号Deneb(天鹅座的一颗星)意义类似,也进一步佐证了它还是用的Stars微架构。
Thuban仍然延用45nm的制造工艺,而对手的Gulftown已跨步到32nm水平,这使得Thuban在规模扩张方面相当有顾忌,每个核心的L1和L2独占缓存分别为128KB和512KB,同时它不得不把L3共享缓存的容量停留在6MB这个层次,与Phenom II X2/X4在同一级别,相反,Gulftwon的L3缓存却增加到了12MB,相比于其四核处理器又多了4MB。
即便如此,Thuban的Die Size还是从Deneb的258mm2增加到了294mm2(很多媒体提供的数据为346mm2,对这个数据持非常保留态度),晶体管数在9亿左右,大约比Deneb增加了1.5亿,如果Thuban的L3缓存也提升到12MB,可能还需要3亿个晶体管,那么它的Die Size将会接近400mm2,从制造成本及功耗等方面考虑显然是不可接受的。而12MB L3缓存的Gulftwon,虽然晶体管数达到11.7亿之多,但Die Size在32nm制程下仅仅只有240mm2,其间的差距可不是用那几毫米可以计量的。
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较小的L3缓存有利于AMD制造出低成本的六核处理器,从价格上以绝对优势压倒对手,“田忌赛马”是AMD一直所擅长的战术。
Phenon II X6/X4和Core i7-980X的比较(源自超能网)
Thuban在架构上并没有什么值得多言的,其整合的IMC(内存控制器)仍然支持双通道的DDR2/DDR3内存,并且继续使用Socket AM3接口,方便原来的AM2+/AM3主板用户平滑升级,而不需要更换主板,降低整体的升级成本。
Phenon II X6正式的产品将是1000T系列,比如Phenom II X6 1055T,可能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次的型号后面多了一个“T”,而以前的产品如Phenom II X4 925最后为纯数字。没错,这个“T”是目前能发现的Phenom II X6唯一的亮点。
“T”表示Turbo CORE,一种与英特尔Turbo Boost(睿频)类似的CPU自动加速技术,不过它属于AMD。